这3种相似的用户地图,你是不是容易混淆?



编辑导语: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在日常工作中会接触到很多需求,再进行需求的分析或者优化体验时,我们经常会用到“用户地图”,但用户地图也分很多种;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几种用户地图的分别,我们一起来看一下。
在我们平时分析需求、优化体验的时候,都会用到「用户地图」这个工具,它能以“路线地图”的方式还原用户操作链路,以至于从中找到优化方案。
比如:用户故事地图、用户体验地图、用户增长地图。
但这三个名字相似的地图,很容易混淆它们;有些人还分不清它们之间的区别??
所以今天写下这方面的知识点,从「地图概念、作用、使用人群、使用场景、组成内容、如何创建」这6个纬度理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。若有不合适的地方,请多指教。
目录:
用户故事地图
用户体验地图
用户增长地图
一、用户故事地图这个产品同学就比较熟悉了,「用户故事」是敏捷开发中提出来的概念:
为了要达成xxx产品效果、验证某个假设方案(MVP)时,以路线地图展示用户完成某任务的一系列操作,并从中规划出需求的优先级。
也就是说,它是一个「需求规划与分析」的工具,是从「业务需求」出发,还原用户操作产品的每个故事、节点。
帮助产品设计者理清:需要「优先落地和取舍」哪些需求。聚焦于预设成果,而不是一口气完成所有的事情。
1. 长啥样子?它不像设计师关注的“用户体验地图”一样细致,它重点关注产品的「故事流程与对应任务」,从而得出「按期发布的需求」。
因此,组成内容大多只是任务流程和需求规划。
当然也可适当加上一些「用户痛点、业务风险、解决方案」等其他信息;但这些只作为参考点而已,起到辅助决策作用,核心还是以需求的规划为主。
2. 何时用到?一般在「梳理产品框架、挖掘/获取用户需求、需要讨论有争议的功能点」等场景时,都可以用到该地图。
按产品的生命周期去看到话,在「探索期」中出现的频率较高(成长期中也有)。
因为该阶段的产品战略是找准产品方向,收集与挖掘用户诉求,分期形成一个个解决用户/客户/公司题的方案。
3. 关注人群?综上所述,这是产品经理(搭配设计师)和开发工程师重点关注的。
毕竟,为了达到预设效果,产品经理需要借此勾勒出整体的产品框架、规划好产品路线与需求优先级,让团队成员有一个清晰的执行方向。
开发人员需要「了解和建立」整个产品形态,清楚整体的开发内容,利于架构的搭建和代码的模块化/复用。
4. 如何创建?本文只做简单梳理,毕竟每个团队情况不同。想看更详细内容可查看文章底部的相关资料。
1)前期准备
知会3-5位核心人员,提前准备相关文件和材料。
2)产品定义
理清要「解决什么问题、产品目标、团队/公司价值、达成效果」等等。
3)用户定义
理清目标用户、使用/购买动机等,最好能有一个「用户画像」支撑,但不用太复杂。
4)梳理任务流程
按时间线理出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’的任务流程。
5)深挖子任务
纵向梳理出二级故事,从而获取更多细节内容。
6)根据预设效果或MVP ,划分需求
根据实现该效果/MVP所需的成本,规划需求排期。
7)整理与同步给相关人员
二、用户体验地图这个设计师同学就熟悉了,它也是以路线地图的形式,展示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体验(行为、情绪、痛点等等),以此产生新的机会点和设计方案,甚至是新项目。
与用户故事地图不同的是:它从「用户的使用场景」出发,侧重于解决和优化用户的「体验」感受与问题。
1. 长啥样子?大部分情况下,用户体验地图通用的组成内容有:阶段任务、用户目标、用户行为、疑问点/想法、痛点、情绪曲线、机会点。
但如果你想让整个地图更有说服力、丰富性,也可以加上一些附加内容。
如:用户画像、用户满意点/爽点、用户二级行为、所属页面、现有竞品优劣势、优先级排序等等。
一些用户体验地图案例: